首页

优美之家免费调教视频

时间:2025-05-26 11:31:33 作者:步入发展快车道 旅游业再添“新面孔” 浏览量:67372

  国家图书馆藏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池阳郡斋刻本《山海经》、熹平石经《尚书·尧典》残石、宋绍兴二年至三年(公元1132-1133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刻本《资治通鉴》、宋刻本《陶靖节先生诗》,山东博物馆藏“工典”卜骨……这是一个漫溯中华典籍长河的展览。

  近日,“亘古巨制 煌煌文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展”,正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国家图书馆联合辽宁省图书馆、甘肃简牍博物馆等8家图书馆、博物馆,展出珍贵展品54种、75册(件)。

  典籍是民族智慧的载体,是精神血脉的接续,亦是烛照前路的明灯。从甲骨文的有“册”有“典”,至“万卷藏书富”,中华文化在典籍长河中传承发展,从未中断。我们不知道最早翻阅这些古籍的人是谁,但我们知道,今人与古人目光穿越时空所交会处,即是中华文脉。

展览现场。

  典籍并不只有“书”

  展览分为“民族元典”“轴心时代”“中华一统”“交流互鉴”“文化高峰”等5个单元,展品则包括甲骨、简牍、石刻、善本等多种类型。

  “民族元典”从“五经”出发,《易》《书》《诗》《礼》《春秋》这5部元典气势磅礴、思想深刻,再到经后世学者不断扩充形成的“十三经”,揭示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价值理念与道德规范。

  典籍,并不只有“书”。一块“工典”卜骨,卜辞大意为商王占卜,问下一旬有无灾祸;辞末记录了四月“甲子”日要举行祭祀仪式。一块熹平石经《尚书·尧典》残石,见证了一段历史:汉灵帝熹平年间,正订五经文字,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洛阳太学,史称“熹平石经”。

  20世纪以前,人们了解先秦古书往往限于传世文献。近百年来,甲骨、金文、简牍、敦煌遗书等大宗文献相继出土,大大拓展了人们的阅读视野和研究领域。其中一些典籍文献失传已久,依赖考古发现才得以重现人间。

展览现场。

  展览中,《孔子曰》竹简2021年出土于湖北荆州王家嘴战国楚墓,现藏于荆州博物馆。战国时期,孔子言论已经广为流行,现在我们常说的“孔子曰”在当时有不同说法。《左传》中引用孔子言论,既有“孔子曰”,也有“仲尼曰”;王家嘴楚简的记录,则以“孔子曰”开头;安徽大学购藏的一批战国楚简中有一篇记录孔子的言论,以“仲尼曰”开头。

  从百家争鸣到中华一统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存在一个“轴心时代”,古代中国、印度、希腊等地各自独立且几乎同时孕育出伟大的思想家。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精神上的突破,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

  “轴心时代”对应中国,正是先秦孔孟老庄等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代。这些伟大的思想超越时空,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展览展出的国家图书馆藏《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直解二卷》为宋刻本,征引古本及前人音训注释40余家。

《山海经》。

  先秦时期中华民族之间的互动与交融促进了“四海会同”格局的形成。随着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大一统”思想成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在“中华一统”单元,国家图书馆藏的汉代董仲舒撰《春秋繁露十七卷》,为宋嘉定四年刻本。该书融入阴阳、五行等学说,创建以“天人感应说”为核心的哲学理论。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也是《春秋繁露》存世的最早版本,弥足珍贵。

  这一单元中还有一张地图——《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该图由乾隆三十二年(1767)黄千人编绘的《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摹刻、放大、增补而成。图上绘出乾隆末年及嘉庆初年,府、厅、州、县建置的变化,并简要介绍四邻国家的大致情况,最西标出英吉利、荷兰等国名;图上的“万里长沙”“万里石塘”,就是现在的南海诸岛。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单元中,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藏的《高昌馆课》,反映出明代中央政府与西域各地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密切联系。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始设四夷馆(清代改称四译馆),下属高昌馆主要负责翻译朝廷与西北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之间的往来文书,所记述的西域与中央的朝贡贸易,是对汉唐丝绸之路的延续与发展。

  传承千年,面向大众

  在古代漫长的生产生活中,中华民族在数学、艺术、科技、农业、药物学、手工业等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编撰了众多影响深远的典籍。同时,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代又一代文学层峦叠嶂,奠定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

  《九章算经》《本草纲目》《楚辞集注》《红楼梦》……这些课本上提到过的古籍,都能在“文化高峰”单元中看到实物。保护古籍,传承古籍,“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等项目成果也在该展览中展现。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启动于2007年,目前全国完成汉文古籍普查270余万部,藏文古籍1.8万函。截至2024年7月,已累计完成出版678家收藏单位的《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共计145种240册,收录160余万条款目。

  在“世界屋脊”西藏,海拔5000多米的阿里地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古籍普查的地市级行政单位。西藏古籍保护中心协助阿里地区成立了8个古籍普查队伍和1个督察队伍,历时6个月,完成了全地区75个古籍收藏单位和20位私人收藏者的普查工作,共普查登记2000余函古籍,其中305函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这期间,《永乐大典》也有了新发现。2007年,全国古籍普查时意外发现加拿大籍华人袁女士藏有《永乐大典》嘉靖副本“湖”字册,后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入藏国家图书馆。2023年,国家图书馆修复师团队完成了本册《永乐大典》的修复。特别是采用织布设备,最大限度地复原了《永乐大典》的书衣用绢,被称为古籍修复的“天花板”。

熹平石经《尚书·尧典》残石。

  煌煌文脉,传承千年,更应面向大众。

  9月6日,国家图书馆等12家古籍收藏单位,向专业学者和社会公众继续开放一批古籍数字资源,新增发布古籍资源7085部/件。至此,全国通过“中华古籍资源库”等数据库平台,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文献影像资源已达到13.9万部(件)。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文化和旅游部指导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遴选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100部经典,萃取精华,赋予新意,深入浅出地进行解读,力求提供一套立足学术、面向大众的古代典籍普及读本。

  其所选典籍上起先秦,下至辛亥革命,包括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科技等领域的重要典籍。截至2024年8月,已编纂出版图书共80种。

  (本文图片均由国家图书馆提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编辑:王超】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2024年邮轮纷至沓来 为上海旅游市场注入活力

30余年来,靳文莲不断成长,成为骨干力量。她身兼数职,编、导、演一肩担,不仅是队员们曲艺上的指导老师,更是他们生活上的照顾人。当盲残人的眼,当肢残人的腿,靳文莲领着残疾队员上山下乡、跋山涉水,顶严寒,冒酷暑,唱响太行山的村村落落。

小新探宝:走进莫奈的时空花园——《鸢尾花》

但若大规模点映,就会影响其他影片的票房。焕亮指出,大多数商业片的生存周期是两周,两周之后,会有新片上映。所以在两周上映期间,若被大规模点映挤占,原本上映的电影可能就无法拿到预期的票房。“点映本是营销方式,但大规模点映打破了原本的游戏规则,变成了抢票房的行为。”他说。

“天工机器人”变身“加油官” 2024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举办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文章,风格鲜明、思想深邃、内涵深刻,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这些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充满魅力的语言,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理念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人格魅力的生动体现。央视网《天天学习》栏目推出“习语品读”系列,以“新闻漫画+文字品读”的形式,带您从不同维度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魅力。

用好两份清单 共建民族团结社区

她同时指出,当前,扩员后的上合组织需要更好协调内部的不同立场、更高效应对外部层出不穷的挑战,“五个要有”是中方针对上合组织发展现实所提出的务实之策,是“五个共同家园”美好愿景落地的必要之举。

香港八达通“全国通卡”开售 市民抢购

把握时代方位,要求“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指明奋进方向,引导青年“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寄予殷切期望,鼓励“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